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级奖项评选结果揭晓。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表现亮眼,共有10个项目荣获省奖,其中金奖1项、银奖3项、铜奖6项,获奖数量与质量较去年显著提升。
本次大赛中,学院参赛项目紧扣国家战略需求与材料学科前沿,涵盖新能源、智能制造、绿色环保等多个领域。其中,《“涂”飞猛进—轻量化无人机动力系统变革者》项目凭借其创新性与应用潜力斩获金奖;《绿色科技—冶金热工设备合成发电系统》《“绿码动车”—引领绿色电子环保新航向》《泰坦科技—关键部件精密成形制造引领者》3个项目获银奖;《灵流“温”杯—高效集成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》等6个项目获铜奖。
通过与上一年的对比可见,学院在2024年则通过优化布局,总获奖率增加30%:新增银奖3项,较去年上涨300%,铜奖数量翻倍,较去年上涨100%。形成“金字塔型”创新梯队,兼顾前沿探索与产业化潜力。
学院始终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。近年来,学院通过系统孵化院级创新项目,实现了本科生全员参与的创新实践全覆盖。此次获奖项目全部源于该计划的孵化成果,如金奖项目《“涂”飞猛进》即由院级项目升级优化而来。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努力。我们通过‘多轮选拔+专家辅导+精准打磨’的模式,系统性提升项目竞争力。未来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,为学科发展和产业升级输送更多创新人才。
此次佳绩是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“双创”育人成效的生动体现。学院将以此次大赛为契机,进一步整合资源、优化机制,推动更多原创性、引领性成果转化,为服务国家新材料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。
附表: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级项目公示
获奖项目明细表 |
序号 |
项目名称 |
参赛学生 |
指导教师 |
奖项 |
1 |
《智绘新材--人工智能驱动的材料热力学计算国产软件》 |
吴锦、战明艺、查金丹、谭榆凡、湛芊蕾、朱彭志、杨静、刘梦瑶、孙家波、王毅心、郝志诚 |
种晓宇、冯晶、何京津、 余威、张飞 |
金奖 |
2 |
《“涂”飞猛进--轻量化无人机动力系统变革者》 |
翟瑞雄、花晨、梁玉伟、黄文浪、何玄、熊锡平、王涛、马涛、杨明财、满彦彤、庄艳红、杨子杰、周睿、王婕、郑雪泠 |
黄太红、宋鹏 |
银奖 |
3 |
《焕能科技--冶金热工设备余热发电系统》 |
颜喜、杨泽源、杨星、张益欣、王子渊、保王启、俞江湖、黄坤、李泽、史天恩周伟辉、杨添驭、吕嘉欣 |
葛振华、荣菊、冯晶 |
银奖 |
4 |
《“焊码功牢”--引领绿色电子焊锡新航向》 |
缪应德、张李旺、黎娜、陶红麟、王一汀、潘薛帆、彭言之 |
李才巨、易健宏、胡元林、刘佣华、杨盛安 |
银奖 |
5 |
《“创新领航、铝途不凡”--CNTS@HEAp/AI复合材料》 |
湛芊蕾、朱彭志、孙一硕、许高阳、吴锦、邓成红、马奥特、胡楠 |
徐尊严、李才巨 |
银奖 |
6 |
《泰坦科技--关键部件精密成形制造引领者》 |
卢玉豪、贾文璇、芦嘉玉、陈文慧、廖冰雁、朱黎、杜宇辰、姚模、舒智淳、刘梦娜 |
李璐、胡鹏、苑振涛、 王枭、陈清明、杨盛安、 梁劲芸 |
银奖 |
7 |
《“铬”新图强-红外发光推动者》 |
王金科、牟崇冰、于东海、夏宇、查金丹、黄奎碎、柴成慧、严昊文、何文泰、李劲先、孙嘉骏、王字轩、吴新勇、段生帆、刘长航 |
李永进 |
铜奖 |
8 |
《守“护”如铁-矿山磨机用耐磨材料护航者》 |
彭慕兰、石一凡、杨智祥、田菁华、彭俊杰、杨林、李程、张文 |
李祖来、张飞、韦贺、 山泉、种晓宇、肖寒 |
铜奖 |
9 |
《灵波“温”探--高灵敏度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》 |
丁兆轩、张秉睿、李泽宁、杨正猛、吴宇桐、陈志浩、李蕊、张清涵、王宗祺高子芃、马骁 |
寸阳珂、杨正文、王齐、 杨盛安 |
铜奖 |
10 |
《眼明心“量”-高效率LED显示技术引领者》 |
丁伯杰、马胜麟、梁芮婷、杨正猛、周伟辉、高子芃、李泽宁、李佳豪、赵艾晶、李凯亮 |
寸阳珂 |
铜奖 |
供稿:杨盛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