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,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,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25年3月14日组织开展第十九届“挑战杯”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院赛评审工作。截至3月13日,报名220项,在经过形式审查、项目查重后学院确认收到申报项目213项,报名成功率达96.8%。其中本科生项目138项、研究生项目75项。参与学生达806人,占全院在读学生总数28.7%(2800余人),报名人数增长率达516%。参与本科生人数达452人,占全院在读本科生人数的32.3%。参与研究生人数354人,占全院在读研究生人数的25.3%。覆盖院内114名指导教师,占全院在职教师人数的63.3%,充分展现了全院师生投身科技创新的热情与活力。

图为对第十九届“挑战杯”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进行形式审查及查重
本次评审工作严格遵循“公平、公正、公开”原则,由7位校内外专家组成的评审组共同完成。专家组分别来自校团委(马宝)、材料加工工程系(詹肇麟)、实验中心(王劲松)、宝石材料及工艺学系(林劲畅)、金属材料学系(刘意春)、材料物理与化学系(赵宗彦)、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系(李俊)。评审聚焦项目的创新性、科学性、实践价值及可行性,通过闭门讨论、独立评分、综合评议等环节,确保评审结果权威严谨。

图为专家组在评审项目及提出改进意见
专家从选题立意、技术路线、成果转化潜力等多维度对213项作品进行逐项考核,并提出优化建议150余条。学院将汇总评审结果,统一公示并择优推荐至校级竞赛,助力优秀项目迈向更高舞台。
优秀典型作品一:本科生项目团队成员2人已发表第一作者SCI论文(TOP领域)3篇,累计影响因子达45。受理发明专利2项。所有知识产权成果均来源于该学生团队所主持的2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及1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第一批大学生踔厉成才训练计划重点项目,资助总额达6万余元。
优秀典型作品二:本科生项目团队成员已发表第一作者SCI论文(TOP领域)1篇,参与合著发表论文4篇,累计影响近30。受理发明专利1项。所有知识产权成果均来源于该学生团队所主持的1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及1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第一批大学生踔厉成才训练计划培育项目,资助总额达3万余元。
以上优秀典型作品充分体现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始终以“思政引领育人,科研驱动发展”为发力点,形成学院办学特色,带动学院全面工作。秉承“四维度、四阶段、四融合”体系设计,构建“导师引领、项目驱动”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。此次“挑战杯”院赛申报项目数量相比去年增长174份,再创历史新高。不仅为学子提供了展示科研能力的平台,更通过专家指导与实战打磨,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团队协作能力,为学院在国家级赛事中再创佳绩奠定坚实基础。未来,学院将持续优化学科竞赛生态,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建设深度融合,为“双一流”建设注入新动能。
以下为第十九届“挑战杯”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院赛评审成绩的公示。
供稿:戴金珂